近日,精神耕种《种地吧2》这一纪实综艺掀起了一股热浪,闲置讲的土地是十位少年和田野、农田、精神耕种农作物打交道的闲置故事,豆瓣评分从最初的土地8.3一路上涨到9分,没顶流、精神耕种不炒作的闲置《种地吧》能成功,在于较为真实地呈现了劳作的土地魅力,传递了传统农耕文化,精神耕种这一综艺也成为年轻人了解我国农业特性、闲置了解耕种基础知识的土地重要窗口。

“四体不勤,精神耕种五谷不分”一词通常用来形容现代年轻人的闲置生活状态,他们在城市物质生活部分中过度迷失,土地导致生活技能退化。但面对生活的蹂躏,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依然是“回家种地”。这并不奇怪,耕种这件事,已to过漫长岁月刻入华夏儿女的DNA中。

见缝插菜展现传统手艺:谁的DNA动了?

只要有块地,老一辈中国人的心理活动一定是“这不得种点啥”,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得想办法种点菜,迪拜现在能有蔬菜吃,靠的就是10年前的温州人在60度的沙漠里搞农场种菜。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却做到了丘陵变梯田,荒漠种水稻,还把北大荒开垦为第一大良田,乃至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盐碱地上,已经开发了海鲜水产的养殖,让我们顿顿吃啥啥有。

图源:Unsplash

汉元帝在皇宫种大葱跟韭菜;陶渊明辞官“种豆南山下”;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成为蜀汉丞相后一边带兵打仗一边种地屯田;郑和下西洋时还在船上孵豆芽菜,补充维生素抵抗坏血病;曾国藩定养鱼、养猪、种蔬、种竹为内政四要;左宗棠年过七旬还保持每天清晨去菜园里锄草浇地的习惯……

苏轼被贬黄州时,辟了几块荒地来种,取名“东坡”,后来便用东坡做了自己的别号。自我介绍的时候毫不避讳自己“庄稼人”的身份:“你好,在下苏轼,你可以叫我苏东坡,因为我在东坡种过地。”

后来他回汴京做官,还写了一首词表达他对那十几亩地的心心念念: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在我离开以后,东坡还有谁来过?是不是雪压住了小桥无法通行。东坡马上要到犁地春耕的时候了,好想快点回去种地。”

2021年,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约2公斤的土壤,国外都在讨论其科研价值,而我国点赞最高的评论则是“试试能不能种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发源中心的中国,中国人总是不遗余力的开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种上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和蔬菜,国人的种菜基因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成为我们独特的文化标识。

如今,新城市人无处安放的种地需求只能在拘泥于城市不起眼的角落,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制度红利成就了中国城市发展70年的辉煌历程,城市化水平从10%提升到60%,城市人口规模从不足0.6亿人增加到了8.3亿人,如今,在那些城市“边角地”以及未开发的土地上,都有闲下来的人去耕种,城市阳台、楼顶、绿化带,甚至是地板的砖头缝里,都有农田渗透的痕迹。

近几年,阳台成了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离生活最近的期盼,在阳台上种植些许香菜、豌豆苗、草莓、小番茄、薄荷,也成为城市居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居家种菜领域也形成了一整条供应链。

淘宝发布的《2022阳台种菜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淘宝天猫平台各类蔬菜种子销量同比猛增,购买人数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0%,国内阳台种菜这一产业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

“有条件谁愿意一直在阳台种菜呢?”家住成都西门的刘荣(化名)说,“之前我也在那些荒地(某TOD未开工时的土地)上种过菜,跟做贼似的,经常是种上三四个月,这块地又开工了,就没得再种了。”

这种情况其实并非个案,2023年上海某动迁小区有关“毁绿占绿”的投诉激增,原来是该小区部分居民依旧保留着种菜习惯,前脚植被绿化刚刚种好,后脚就有居民见缝插针种蔬菜,最终将“毁绿占绿”这种不文明现象纳入公约,才有效制止了这一行为,但如何合理安放新城市人的乡愁,使其可以与城市共存,仍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规划“戳中”愿望:在共享菜地安放乡愁

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书房社区推出了第三批共享田园菜地,目前已全部被认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块地此前是撂荒地,整个地块大约有80亩,但整体并不方正,北有公交总站,西有混凝土工厂,规划难度较大,但闲置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需在土地维护上持续投入,耗费人力物力。

地块概况(未规划前)

2023年底,经过东安街道办和书房社区多次研讨,决定由社区股份合作社具体实施平整打造该区域,希望借此为社区的集体经济增收。当时共享菜地尚未兴起时,也有附近居民来到此处种地打发时间,闲置土地升级成共享菜地可以说是与社区居民的双向奔赴。

社区将土地平整及完成初期的基础建设后,再划分大小不一的地块,由居民自由认领,费用按年计算,地块的具体租金则根据与水源的距离制定,认领的居民可以享有菜地使用权以及这一年的收获权益。

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居民家里不方便放置农具,社区购买了一批锄头、水桶等供大家使用,自己购买的农具可放置在储藏室,栽种时需要技术指导也可以询问社区农业技术人员。

除了种植,现场浇地用的水塘将用来养殖小龙虾,可针对小朋友开展钓龙虾活动,后期这里也将推出各类农场主题、趣味研学、户外露营等多种主题活动,土地认领人可就近参与。

正在育草的露营场地

据了解,共享菜地已认领过三批,均获得不错反响,目前,整片土地被分成了包含30㎡、60㎡等多个面积的“田块”,田地中树立着木牌与风车,上面显示着认领人的信息。

“比如我们这块60㎡的地,租金888元一年,除了认领菜地的花费外,还需要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虽然人工不用算,但几十平米的菜地产出也不太可能挣钱,就图个乐。”土地认领人赵莉(化名)说,“许多时候很多事情,离生活更近,与志向无关。对于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四川人来说,大自然是时刻与我们相拥的,生在自然里,长在乡野间,也喂饱了我们的童年,有时候怀怀旧也没什么不好。”

赵莉的地里种有西瓜、葡萄、西红柿、玉米、茄子、花椒等多种作物,长势喜人,很多人在路过这块地都会发出赞叹,“还上过电视呢。”赵莉说,“这块地之所以长得这么好多亏了爸妈,之前家里老年人要么是在家刷手机,要么就是出门打麻将、跳舞,自从有了地之后,有事没事就往这里跑,锄完地后抽个旱烟,跟其他人拉拉家常、聊聊收成,就像原先在村里一样。”

贾樟柯曾说,“要理解城市,可能得回到乡村”。他所阐述的乡村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塑造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地方,承载了很多过去的生活习惯。一片菜园,一方面可以安放家人长辈对田间地头的“乡愁”,另一方面更能启蒙儿童的农业教育。

赵莉表示,现在10后、20后的家长一有机会就带着自家的小孩往这跑,也想让自家孩子“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儿园放学之后就先拉到自己认领的土地上,玩上一会再回家。

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共享菜地临近区域,仍有一块20余亩的闲置土地待打造。下一步,社区将遵循规模适度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原则,待资金充裕后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推出下一批共享菜地,循序渐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营模式。

端牢“中国饭碗”:农业教育的启蒙与接力

“60后”热爱种地,“70后”不提种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想种地,“00后”不会种地,“10后”啥是种地,这句话道出我国农业的隐忧:农业劳动力断代严重,呈现老龄化和低教育水平化趋势。

图源:pixday

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有190万家农场,比5年前减少6.9%,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生产者的平均年龄继续增长,2022年达到58.1岁。在此期间,农业生产总支出增加了30%,因为劳动力、饲料和肥料等成本均在上涨。农作物价格暴跌使得农民可以投入到设备上的资金持续减少。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产品净进口国。大豆、玉米、小麦、大米和乳制品等粮食品种,我国均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之一。2023年,我国的粮食进口量已超过1.6亿吨,同比增长11.7%。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的价格却出现了大幅下跌,使得众多农民遭受损失。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背景下,更需要认识到当前农业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不断通过实践经验完善并推动农业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群众对乡村的关注度提升不少,人们在直播间、视频平台中观看经美化渲染的诗画乡村,仿佛精神已回到田野耕种,但回过神却很难相信这种李子柒式的乡村生活是符合实际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真实的乡村与乡村生活离人们已经太远了。

“乡村生活的自媒体叙事与乡村人的切身感受之间温差正变得越来越大。”专家指出,乡村生活“景观化”,很多只是为了满足、迎合中产阶级想象中的田园牧歌生活,视野由上而下,割裂开了真实的乡村与城市,在潜移默化的推波助澜中,建立起了乡村与城市的高墙,还有那些不切实际的诗与远方。

只有真正接触土地,真正置身于田野,真正付诸劳动,才能知道阳光是炙热的、土地是清纯的、井水是清甜的,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敬畏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循环、享受自身劳作、分享收获喜悦,这是国人的生存之道,也是耕种的独特魅力。

相关专家认为,如今,人们需要身份的快速切换,共享菜地这种既不遥远又不陌生的耕种模式更适合城市的微观主体,对于成都来说,更应顺应城市自然肌理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文化本质,于对的时间与地点,推出更多富有意义,显著增强人民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项目,在重塑土地功能形态的同时修复传统记忆,锁住乡愁,实现耕种魅力的回归。

种地不是落后,更应是先进素质教育的一环,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面临智慧农业的人才培养缺乏,高端人才和基层人才之间的比例失衡,理论人才和实践人才之间的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亟待对症下药,抓住我国下一代培养与启蒙,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智慧农业提供充足合格的人才储备。

成都市实验小学,从2010年起就成功获得了校外小片绿地的运营权,“开心农场课”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课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在天府新区举办“大手牵小手·争当科学家”农科开放日科普活动,农业专家面对面为青少年儿童答疑解惑;温江区天府游家渡幼儿园开展“农趣研学亲子游”活动,让学龄前儿童了解动植物的构造及生长历程,感受农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成都各界,正在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的参与,为下一代提供全面、深入的农业教育体验,培养建立起他们对农业的兴趣。

没有什么比不喜欢更能消耗一个人的意志,也没有什么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将一粒粒“种子”撒进阡陌良田,启蒙有无限希望的小农人们,接住“老把式”们的接力棒,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挖潜都市现代化农业新的发展路径,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