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你好天府 负束

“首选老家,人口大战压力更小,结束具底”00后的年猛泸州人小静已在成都工作,“老家对口专业的增新工作太少、大城市更多,轮成(四川)除了成都也没有更好的都仍选择。”以“就近”、人口大战“压力相对小”为选择重点因素的结束具底小静称:“更没考虑过北京、上海。年猛”

80后曾先生回忆当年的增新选择时说道“那时老家没有一座大型商业广场,成都则随处可见,轮成初到成都时发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坐车居然要坐那么久。都仍”08年奥运会后,人口大战成都突然就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结束具底与许多赴蓉求学而后留蓉的年猛人一样,曾先生决定与成都一起“加速”。

“两个时代”的人观点截然不同,谈及的似乎是不太一样的成都印象。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又到一年毕业季,“去哪儿”的问题又摆在了无数同学的面前。作为过去十余年吸引人口最成功城市之一,现在的成都是否已经拥挤?值不值得前往?

图源:pixabay

“人口减速增长,还未见顶”

近年,“奔赴”与“逃离”在老牌“抢人”大城北上广同时上演着,“老一线”们的人口增速被新一线和强二线远远甩开。从2014年至2023年,成都人口以52.05万人的平均年增量在“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但2023年成都市人口总量较2022年仅增加13.5万人。

《成都市人口普查年鉴(2010)》显示,成都市户口登记地在外地的人口总量为443695人,其中,省内人口为385937人,占比86.98%。成都对川内人口的虹吸力最大。《成都市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成都市户口登记地在外地的人口总量为983565人,省内人口为848021人,占比86.21%。

图源:截图于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口普查年鉴(2010)下》

近十年成都“流动人口”总量翻倍,而来自省内的人口占比几乎不变,“来了就不想走”的主力军仍旧是川人。

2010年成都GDP为0.59万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0.12万亿元,首次完成“十分位级”增长,增速高达14%,也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一年。中经数据显示,成都人口“暴增”起始点也是2010年,相比2009年,共增长118.6万人,为至今第二高的一年。

2021年GDP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成都还创造了一个纪录,年增长0.22万亿元,是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增长。结合人口增长数据看,几乎也是其人口暴增期的末尾。

图源:截图于中经数据
图源:截图于中经数据

这也是北上广走过的“老路”。在21世纪前十年北上广率先进入发展快车道,同一时期迎来了人口增速高峰,此后人口增速则大大降低。以上海为例,2014-2023年十年间,人口只增长了20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20)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加154390107人,增长69.73%。”

在全国流动人口激增的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聚焦“外卖员都饱和了”的北上广深,而是看向了强省会和后来的新一线。在西部开发、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成都迎来快速发展期,提供的岗位数量和收入水平在川内的优势越发明显。

从人口增量与城市GDP增长并行的进程来看,成都与其他老一线城市并无本质区别,人口增速减缓在情理之中。

“生育率下降是全国的情况,成都也一样。本地出生的人口减少是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成都已经是214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速放缓或者波动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仍然保持增长,说明还没有见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川渝人口减少28万,成都人口增长13.5万。从“北漂”、“沪漂”成为流行,再到“逃离北上广”,“老一线”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与人口变量,逐渐复现于高速发展的成都,但成都目前展现出具有“韧性”的人口虹吸力。

“在整个西部仍具首位效应”

据各地统计局数据,2023年成都增长了13.5万人,为近13年来最少,排名全国第四,合肥以21.9万人成国内人口增长第一城。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已经打响,成都这次不是第一。

同为新一线城市的合肥近年凭借在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被网友称为“最牛风投城市”。作为国内最大家电产业基地,去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居然也达到了74万辆,跻身全国第四。从人口总量来看,两千万级的成都可能也遭遇了北上广式的“饱和”,人口不到成都一半的合肥,可能刚好迎来“暴增期”。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职位增速约为传统汽车的2倍,活跃人才增速约为传统汽车行业11倍。同期招聘平均年薪北上广深分别以43.01万元、39.4万元32.66万元名列全国前四,合肥以28.22万排第五。

截止2023年底,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人均可以配收入3.01万元。人口不足千万的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5.26万元。

相比平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收入的稳定性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2009年进入职场的林先生在留蓉5年后选择回老家考公,“当时在成都的收入确实比老家更高,但感觉不够稳定,在成都考公的难度也比老家要大很多。”

中公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3年,国内考公报名人数从140.9万人升至250万人。面对热门城市动辄100:1、几百比一的招录率,林先生选择退而求其次,“大城市再繁华也比不上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图源:截图于中公教育

像文章开头的小静一样,00后年轻人就业不再像许多80后一样单纯向往“大城市”,而有多元化的考虑。

BOSS直聘研究院《00后群体就业选择偏好调研报告显示》00后对“工作机会多发展前景好”占比46.8%,与85、90后区别不大,但倾向工作地“生活氛围好、环境宜居”者占比22.7%,比85后高8%;对收入的看重相比90、85后下降约7%。

高速发展的成都,却依然具备浓厚的生活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有超三万家茶馆、三千家酒吧;截至于2023年上半年,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存续餐饮经营主体近三十万家;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曾在2023年7月公布数据,成都天府绿道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各类公园数量超1500个......数据不能完全量化体验,但能部分体现出国际化成都的“温度”。

尽管国际化与烟火气并存、制造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在“钢铁森林”化的都市发展趋势中成都的气质越发独特,但成都仍“主动出击”,对人才招引的力度增强。

据了解,去年成都新增青年人才参保人数近53万。

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近年持续开展的‘蓉漂人才荟’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外,今年成都还将聚焦在蓉高校院所的青年大学生,推出了‘留在成都·筑梦未来’全新‘IP’”。

“我们会同在蓉实验室、高校院所、市属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等重点用人主体,带岗位、带政策进入各大高校推荐成都人才发展环境,为青年毕业生们提供精准对接、高效配置的就业平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年4月,成都还联动重庆、德阳、眉山、资阳等地,举办了2024‘蓉漂人才日’青年人才大型招聘会,吸引了近1万名青年人才到场参加,接下来,成都将接续开展‘蓉港青年交流活动’‘超级实习生’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实施‘留在成都·筑梦未来’行动,为毕业季的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留蓉来蓉发展机会。”

华西医院、四七九中及优质板块的房子、豪华商业综合体、米其林餐厅、太古里的奢侈品......随着1小时经济圈的完善,成都相对优质的资源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吸引着周边人口。

“有部分人群选择在成都工作而在异地居住,甚至周一乘坐最早一班高铁,7点30分左右就能到成都,再转地铁也能赶上(上班)。这并非个例,相比周边城市,成都的工作、教育等各方面资源仍然优势明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近二十年的人口虹吸伴随发展,成都1194.1万人口目前接近翻倍,GDP总量从0.21万亿元增长约十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57万元接近翻倍......

越来越国际化的成都,也经历着“老一线”城市的发展阶段,人口增量减速、甚至像北上广一样接近停滞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大盘见顶,“狂吸”人口十余年的成都依然保持人口增长,其“韧劲”的本质,是集资源、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实力体现。

对部分80后而言,省会、大城市的标签就有足够吸引力,对00后而言,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更为称心的“落脚点”。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让更多人有了选择成都的理由,让成都的影响力更广更强。

在新一线阵营中,成都既没有拔尖的GDP总量,也没有拔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缺长期在“抢人”大战中屡战屡胜。“宜居城市”、“美食之都”、“制造强市”、“公园城市”......如同00后,成都在追求和坚持中的也保持着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