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明君

如今的山东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优质教育。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之中也多次提到:“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教育全面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而优化人口结构,观察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控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调整全面发展能力。优质教育的出炉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华青岛

因此,附中紧紧跟随时代号召与国家战略,山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育方针,青岛在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保障全市教育事业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的观察道路上大步向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控规

等待五年,调整今朝终迎新进展

青岛与清华附中早在2016年便结下不解之缘。出炉自16年高新区、清华青岛市教育局和清华附中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以来,清华附中落地青岛的声音便时不时的响起,但由于清华附中项目用地规划、投资主体等方面未能明确,直到今日仍迟迟没有启动学校建设。2020年以来,高新区就学校建设问题与清华附中进行了多次沟通对接,对办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待相关方案确定后将及时推进学校建设。

而在上周6月24日,根据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通告显示,将要对高新区海月路以西教育用地相关控规进行优化调整并社会公示,本次调整公式通知也意味着清华附中地块终于迎来了新进展。

清华附中作为国内拔尖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界算得上是家长心目中的学校标杆。自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育人理念,坚持素质教育,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培育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能力提高,利用自身师资、规划、教育配套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并以瞩目升学率成为国内外知名学府的重要人才培育地。相信清华附中拟落户青岛的消息也成为了许多高新区投资者的定心丸,那么清华附中在青岛这座海滨都市中会不会“水土不服”?以及清华附中如何为区域发展带来利好影响?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清华附中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清华附中青岛学校含金量到底如何?师资一锤定音!

据2016年协议显示,清华附中青岛学校占地约180亩,选址在高新区紫荆阁小区附近,主要包含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部,规划在校学生约3300人。清华附中方面将向青岛学校输送先进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并全面负责青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培训等工作。

而把清华附中身上的光环拨开,回归到学校自身,对于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决计不是某些虚名或荣誉,而是师资力量。

因此,清华附中青岛学校能否继续展现它往日荣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在青岛可以召集、培育出怎样的教师资源。作为一所包含小初高三学部、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的学校,想要实现优质师资的协调科学部署并非一件易事。

或许我们可以从清华附中其他分校获得参考。

横向对比其他分校,从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官网所展示的教师队伍来看,一支60多人的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形成。高级教师占45%以上,其中,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4位;海淀区学科带头人49位;海淀区骨干教师18位;海淀区德育带头人1位;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2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文昌学校的学位预计在2300左右,对比优质教师与学生数量来看,文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

另一所清华附中朝阳学校也形成了一组50多位学校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8位特级教师的教师队伍。并不断每年派出部分教师到清华附中学习,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比2800名左右的学生数量,朝阳学校的师资整体实力雄厚。

再把眼光落回清华附中青岛学校身上,预计学位数量3300左右,对比其他分校,清华附中青岛学校把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质教师资源数量设置在60人以上比较合理,师生比满足1:10之内,便可以很好的服务于学科教学需要。除此之外,优质师资当然多多益善。

为什么选择青岛高新区?

横向对比完其他地区的清华附中分校,再纵观清华附中青岛分校落户高新区为建设带来的各项影响。

选择高新区,便是高新区发展规划,选择高新区的未来。作为山东第一批开发区改革试点单位,高新区将发展主线寄托在科创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万家注册企业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既又吸引了成熟的高教育水平人才的到来,又对未来培养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提出要求,两者综合,建设优质教育配套便成为恰逢其时的规划。清华附中正是瞄准了这一时机。

除此之外,青岛针对高新区规划配置的倾斜和政策扶持也很好的为清华附中的成长提供了温暖大环境。可以预见,当清华附中青岛学校在高新区真正的扎根,高新区必将用最贴心的政策拥抱清华附中青岛学校,鼓励它的建设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从高新区目前的教育资源来说,现有四所局属小学,在建的有两所,面对居民的小初高教育需求呈完全不饱和状态。而清华附中的到来很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协调区域内由教育引发的民生问题,极大的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的燃眉之急。又可以起到优质教育领域里的“鲶鱼效应”,带动高新区其他小学、初中、高中的建设热情和正面教育竞争,提升青岛区域教育配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