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4年5月29日,然保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护区环境坏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重点整改转侵占破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问题完成共发现并查处5000多个生态破坏重点问题,率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99.1%,生态势实现了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明显“双下降”,部基本扭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然保趋势。

自2017年起,护区环境坏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重点整改转侵占破有效震慑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行为,问题完成大大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质量和水平。率达2021年开始,生态势“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问题整改已纳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范围。部基本扭

“为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工作的然保思路,就在上周,我们召开了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首先是对重点领域开展外部监管的制度性安排。” 张玉军说。

他指出,近年来,祁连山、秦岭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凸显对生态这一重要领域实行外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态环境部门是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履行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外部监管职能,监督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是否到位。 

张玉军介绍,其次,生态监管是对自然资源公益属性的监管。自然资源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生态公益属性。生态环境部门是代表生态公益属性的监管,侧重于监管自然生态的服务功能,评估在区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再有,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从方式方法上是问题导向性的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主要是瞄准问题。无论是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估,还是督察执法,目的都是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 张玉军介绍,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监督执法、督察问责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进一步强化“绿盾”行动。

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于近日启动,围绕长江流域7个省(市)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督察进驻工作,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发布会上介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多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2023年,长江流域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

同时,裴晓菲指出,“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裴晓菲表示,督察中,既关注长江经济带流域性整体性问题,如政策衔接、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也关注一些共性问题,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生态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尤其是建筑垃圾违规处置、“三磷”(即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污染等,同时考虑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定位等省域差异,找准各省市突出问题。从督察理念上看,更加注重流域省域协同治理;从方式方法上看,更加注重从宏观中观层面发现问题;从重点领域上看,更加注重推进解决全流域系统性普遍性问题。

裴晓菲介绍,目前,7个督察组已全面进入下沉阶段,各督察组积极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公开曝光两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