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京智

“认识你自己”。青岛

这是铭史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文,也是堂工对告诫世人的箴言,苏格拉底将之作为自己哲学的匠艺宣言,他说,术博时光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物馆文明望美德、城市勇敢、守典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斑驳问题。简而言之,入经真、青岛善、铭史美应该是堂工哲学的底色。

值得一提的匠艺是,古希腊的术博时光神庙通常被视为现代博物馆的起源——也可以说,博物馆生来就有思辨的色彩,引领人们去思考与感悟,理所当然的,现代博物馆也应该体现出真、善与美的价值。

对于博物馆所应该体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曾作出深刻的解读:“真”与历史性、科学性是一致的,“美”与艺术性是合一的,而“善”就是在历史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外的价值导向。

我们不能苛求博物馆去“认识自己”,赋予博物馆怎样的意义,终归取决于时人。正如德尔斐神庙之于古希腊,若要在青岛找寻如此地标,非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莫属。

博物馆之美:海风国韵,历久弥新

在近年来博物馆热的浪潮中,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异军突起,向人们展现了博物馆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柱础,又称磉盘,也称柱础石,是中国古建筑的构件之一。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也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几乎柱柱皆有。

2019年,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在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注册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古建筑柱础博物馆。

馆内现展出藏品千余件,展品以古建筑石构建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都作出了详细的展示。柱础年代横跨宋元到近代,每一个时代的柱础拥有独特的造型与纹饰,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也尤为丰富。

除柱础外,博物馆也对铜胎掐丝珐琅器物进行了精心的展示。其中不乏臻品。馆内珐琅器均为海外回流,每年博物馆会参加国内外各大拍卖会,甄选有收藏价值的珐琅器,经过合法的拍卖流程获得。

博物馆创始人刘鲁民先生为原创建筑设计院院长,身为国家一级建筑师,对中国老建筑文化痴迷三十余年,建馆之初,刘先生为博物馆创名“石史”之一字,一则寓意历史的铭记,技艺的传承,二则映射馆藏石器。

不只是陈列展品的载体,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宏伟的艺术品。

博物馆依附于现代大厦之外,整体设计采用简中式设计,与周围景观完美融合,建筑规模虽仅有千余平方米,但通过精心设计,藏品与建筑结构巧妙融合,自成一体。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馆藏的思想和理念也融入到博物馆这一器物之中——集物以成器,而器以载道。

隐立在城市高楼中,却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记忆。此身安处,霓虹分明,华灯相迎,古人若闻,也该欢喜不尽。

博物馆之真:浮华不见,大美无言

博物馆的“真”,是指博物馆应该尽量用原真性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做展品或信息的源头。所以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对于人们最大的诚意,就是尽可能多的保留下古建筑柱础的遗存。

不需出声,时空的脉络铺展开来,便是一道极美的风景。

在兽形柱础造型中,应用最广泛的狮形和象形最早来源于佛教发源地天竺。这些狮兽形象往往以头顶柱形象出现,经过文化融合后,中国本土的兽形础均为背驼柱的形象。此柱础中的鼓形是极高的精神象征。在鼓式造型上雕刻着祭祀纹饰太阳纹,太阳纹是鼓作为乐器、礼器和权力重器最具崇拜、信仰和文化意义的标志。因此这件馆藏柱础的等级很高,应是明代宫室寺观中的建筑构件。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唐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这是跟唐朝时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关系的。覆莲式柱础多用于品级较高的官家寺庙建筑中

两对柱础出自同一明代宅府,为高浮雕鼓式制形,上下鼓缘饰连珠鼓钉纹,两侧雕辅首衔环,中刻香草卷龙、喜鹊登梅、立凤穿花等纹饰。鼓式柱础因造型似鼓而得名,又称鼓蹬式、算盘珠式柱础。鼓式柱础从明代开始多见于家境殷实的商贾富户,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柱础样式。

柱础看似笨拙,然而却承栋梁之重,难怪古人对其青睐,沧桑流转,浮华褪尽,柱础唯以无言经历世上轮转,这也是东方文化的最浪漫之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抵如此。

博物馆之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博物馆应该被赋予怎样的意义,则构成了博物馆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博物馆之善。

那么博物馆该认识怎样的自己?

尽管霓虹广厦里难以开辟古建筑生存的空间,然而古建筑的第一价值仍旧是文化,这是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共性,而如果失去了这种共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说,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封存,而是弘扬与传承。

无论是柱础还是珐琅器,都是这样的道理。

因此,博物馆最大的贡献也许在于,它为物与物的关联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框架。在这里,物的信息被最大化发掘,物的价值被最大化利用,物与人的关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在互联网时代下,这样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延展。博物馆作为社会与文化具有基因型信息的重要源头,理所当然应该适应并利用这种传播技术、机理。

博物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线上媒体云展播形式,以实际场馆为基础平台,在疫情趋势逐渐明朗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媒体信息网络宣传,将博物馆的馆藏面向全国观众,吸引更多的本地以及外地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2020年,博物馆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公众平台陆续更新《博物馆人那些事》短视频系列以及《铭史博物堂》藏品知识视频课程,收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铭史堂博物馆力求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进行博物馆知识宣讲,让大家了解博物馆工作,在线贴近馆藏,热爱馆藏文化,力求让城市中的年轻人以博物馆人为骄傲,做到人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都是博物馆人。

2022年,博物馆尝试打造线上文创研学。以“课程视频+文创”的线上研学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地参与博物馆的非遗主题研学。 

这项还在尝试阶段的非遗研学,将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无研学不博物馆”崭新的博物馆发展方向。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发掘基于古建的研学式体验互动,将这部分冷门馆藏激活。

所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里,文物的古真于此保存无缺,现代理念在这里也并不突兀,有着千年文化的积淀与沉思,也有着面向未来的前卫与自信。

一种文化,可以为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人们所接受,本就是一种进化。

所以,我们终于可以大胆地去做出一种论断——博物馆理应象征着文化交流共生的未来,成为文化留存与交融的载体与平台,这也将是我们时代的人们赋予博物馆的最真切的使命。这一切也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本身,而是融入了不断发展中的文明,在文明深处开辟出一片浪漫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