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出现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评论路边树木建筑上冰层肥厚。旅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近期,被困中国十多个省份遭遇极端冰雪灾害,群众大量回家过年的提供旅客滞留在高速路上,面临食物短缺困境。食物收费不少附近的应该群众伸出援手,为这些被困的评论旅客无偿送去了热水、泡面等急需物资。旅客也一些群众在提供物资时,被困收取适当的群众费用,这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提供

诚然,食物收费互帮互助、应该不求回报的评论义工精神,对一个健康社会至关重要。从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到今年的冬季极端天气,期间中国历经512地震等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这种义工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发展。

同时,对于灾难救援的有效展开,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种视角。经济学认为,任何经济行为都伴随着成本的付出。群众在提供救援物资时,虽然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但也不能回避其为此付出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但不限于采购物资的资金、运输的人力物力、以及因救援而可能错过的其他经济活动等。因此,从经济学视角看,村民收取适当费用是对其成本的一种补偿,这有助于确保救援行为的可持续性。

对于受困者来说,一包泡面或一碗热饭的费用并不算高。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费用对于大多数车主和乘客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因此,从财务压力的角度看,支付这些费用并不会给受困者带来太多额外负担。同时,这种支付方式也有助于维护受困者的尊严,避免他们因接受无偿援助而产生心理负担。

更重要的是,适当收费,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解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救援物资的使用效率。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核心且基础的调节机制,它主要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市场供需关系,从而对社会经济进行多方面的调节。在灾害救援中,价格机制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救援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如果物资价格上升,这将刺激更多的救援者投入到物资的生产和运输中,从而增加供给。同时,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价格原因而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将资源更多地用于急需的地方。这种消费行为的调整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资源能够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即便同是被困的旅客,其需求紧迫性也存在差异。而在灾害救援中,资源是有限且宝贵的。面对食物短缺时,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和婴儿,他们的需求更为迫切。如果采取免费发放的方式,物资可能会在到达最需要的人之前就被其他旅客领完。而适当的收费,甚至略高于市场价格的定价策略,可以“筛除”掉需求不太紧迫的旅客,确保物资优先流向那些最需要的旅客,从而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

此外,适当收费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灾害救援中,如果完全依赖无偿的志愿行为,可能会出现部分人利用这种善意进行不正当的获利行为,如冒领、囤积居奇等。这不仅会损害志愿行为的公信力,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冲突。而适当的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过去的一些灾难救援中,也不乏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应对灾害的案例。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就有许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了救援工作。虽然他们的主要动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但同时也通过合理的收费机制确保了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由此可见,群众在冰雪灾害中为滞留旅客提供救援物资时,收取适当费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和商业逻辑的行为。这种做法既考虑到了施救者的成本付出,也兼顾了受困者的支付能力;既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又提高了救援物资的使用效率。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底层逻辑”之一,并非无偿的奉献与牺牲,而是基于契约精神的交换行为。

面对重大灾害时,我们既需要那些富有爱心和风险精神的救助者,也需要那些遵循契约精神、通过合理收费来确保救援工作持续进行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