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旧改加梯如何寻找民意的软实力“最大公约数”?“网红”打卡地修缮如何兼顾“里子和面子”?“双减”后未成年人如何安度课余时光?

2021年12月30日,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正式发布,个社50件带有基层“烟火气”的治海鲜活案例揭示了上海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治理数字化的理创例发露上探索成果。

“人民城市”一切为了人民,新实一切也依靠人民,践案案例中看似“不起眼”的布透细微之处,正是秘密上海“软实力”的生动写照。

旧区改造涉及方方面面的软实力利益关系,历来是个社“老大难”问题。上海搭建“党建引领企事业单位旧改议事协调平台”,治海纳入相关委办局及利益攸关方,理创例发露上凝聚各方合力,新实创造了企事业单位交房新记录;超大城市基层党建是践案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推动重心下移、布透资源下沉、保障下倾,打造全域覆盖的“古美CPU”模式,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党群服务。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党员干部始终将三句话挂在嘴边、落在行动上:“一个党员一面旗”“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旧改过程中,普陀区创新探索“靠谱五法”,所有规划建设方案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和建言,变“找茬”为“支招”,真正把工作做进群众的心坎里,实现人人都是“获得者”。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承担着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保障重任。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沪冷链”系统,实现口岸查验信息、车辆运输信息等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可追溯的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针对基层错综复杂的个性化问题,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汇集总量超过1000万条民情信息的“大数据湖泊”,打造集智能应用、风险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情日志3.0·数字驾驶舱”系统,推动基层治理从“人力发现被动处置”向“数字吹哨主动干预”转变。

“双减”政策叠加网游限时,未成年人闲暇时间如何分配?宝山区传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实践理念,鼓励未成年人“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进而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社区治理;为把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管理问题更有效地解决在基层,浦东新区打造“居村联勤联动站”,平时是社区共治运行平台,战时是突发事件应对指挥中心,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从被动处置、应急处置向前端治理、源头预防转变。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依河而建,素有“苏河明珠”的美誉。在“一江一河”贯通工程中,学校“能搬尽搬、能让尽让、能拆尽拆,能开尽开”,在保留保护、新建改建中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开放共享型的校园,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武康大楼是人尽皆知的“网红”地标,黄浦区湖南街道在实施风貌保护修缮过程中,成立 “楼管会”,实施“五康”民心工程,让居民在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治理样本。

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