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由于“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青年劳动力调查统计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失业自8月起中国国家统计局将暂停公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城镇调查失业率。率统

事实上,计为际上关于青年失业率这一统计指标的何国统计口径和实际意义的争议在国际上也存在已久。难以确切定义的充满年龄范围,以及青年失业率本身难以反映实际就业情况,争议是青年该统计指标在国际层面也充满争议的主要原因。

青年既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被定义为青春期和成年之间的失业人生阶段,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自己亚文化的率统社会建构群体。考虑到不同文化圈对于青年的计为际上理解并不相同,因此也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一个明确的何国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

例如根据联合国的充满定义,青年为15至24周岁的争议人口群体,这也是青年美国劳工统计局所使用的标准。相比之下,中国对于青年的界定为16至24周岁,且统计对象仅限于城镇居民;而欧盟统计局则使用15至24周岁以及15至29周岁两种不同的定义。此外欧盟统计局也会不定期公布15至19周岁群体的失业情况。

根据英国拉夫堡大学的论文《全球化世界中的青年就业》统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至少有6个国家将青年定义为15至30周岁,与联合国的定义大相径庭。根据日本的劳动政策,青年更是被定义为15至34周岁的年龄组。

另一方面,失业这一概念定义的不明确以及青年群体较低的劳动力参与率都使得青年失业率这一指标可能与实际就业市场情况出现较大偏差。

欧盟统计局就曾经撰文表示,青年失业率并不能反映失业青年在青年人群体之中的占比。例如25%的青年失业率并不代表每四个青年人之中就有一个处于失业状态。

根据普遍定义,失业率为失业人口与劳动活跃人口之比,其中劳动活跃人口包括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人口为在调查周内为工资、利润或家庭收益而工作的人,即便每周实际工作时间仅为1小时。包括病假、度假、受困于劳资纠纷等特殊情况在内也依然纳入就业人口统计。而失业人口的定义则为没有工作、但愿意且能够工作、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较为模糊的失业人口定义以及劳动活跃人口未能涵盖大部分青年群体是以上定义的主要问题。

以美国劳工统计局为例,该机构每月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其实包括6个细分项,即U-1至U-6共计六个统计口径有所差异的失业数据。其中U-1包含连续失业15周以上的群体;U-2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当月失去工作的群体;U-3则是在U-2的基础上纳入过去四周内积极寻找工作的群体。由于U-3失业率符合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因此U-3失业率也是美国劳动统计局对外公布最常用的指标。

U-4则另行纳入所谓的失意劳动者,即因经济环境缺乏合适就业暂时放弃寻找工作的群体;U-5则进一步包含因各种原因未积极寻找工作群体;U-6在U-5的基础上进一步覆盖因无法找到全职工作而只能兼职的群体。

今年7月,美国U-1至U-6共计六个失业率数字分别为1.3%、1.6%、3.5%、3.7%、4.3%、6.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青年失业率无法反映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隐形”状态的青年女性群体。比如拥有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年轻女性可能因为文化原因并不积极寻找工作,因此不被计算在失业人口之中。

欧盟统计局也指出,青年人因教育等多种原因不被计算入劳动活跃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年龄段数据。例如通过延长教育年限也避免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就既不在失业率统计的分子中,也不在分母中。较低的年轻人劳动力市场参与程度,会出现即使失业人数有限,但青年失业率依然很高的情况。

为此欧盟统计局建议在使用青年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之外还应引入青年失业比例(unemployment ratio),后者直接将15至29周岁的所有青年人口用作分母,而非前者的劳动活跃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失业率与青年失业比例的差异也能反映出青年人就业情况与全年龄段人口的差异程度。欧盟统计局根据定义指出青年失业比例大约为青年失业率的一半,但是在不同欧盟成员国之间却呈现出巨大差异。

例如奥地利、捷克、德国、马耳他和荷兰的青年失业率与青年失业比例差距仅为3个百分点,而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两个指标差异则超过13个百分点。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各大学就曾发表过多篇论文指出,彼时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日本青年失业率远低于美国并不是因为经济奇迹,而是一种隐藏真实情况的统计技巧。其中就包括日本严格的教育年限和较低的最低工资拉低了日本青年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