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家住在城市边缘,成都上班却在城市中心,通勤每天上下班需要花费3小时以上,幸福早起没精神,成都下班没生活,通勤公交、幸福地铁挤得让你怀疑人生……

生活在一个城市是成都否幸福,通勤是通勤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幸福选择去哪个城市就业,成都通勤是通勤否便利,已成为需要认真考虑的幸福一大因素之一。

近年来,成都西部超级城市成都的通勤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人口不断聚集,幸福在这座以“幸福”著称城市,通勤对人们宜居生活体验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勤难”,成都当代上班族的一大困扰

小红书上有一个关于“成都最长通勤”话题,不少成都打工人,纷纷发起挑战,晒出自己的通勤路线。

虽说一张张地图都是同样的背景,但大家起点不同,终点不同,一个个通勤背后的故事也不同。

有上班路程约100公里的,有每天来回花费4小时以上的,有跨城上班两地奔波的……

图源:小红书

真是诠释了那句“城市大了,什么样的通勤时间都会有”。

成都的通勤水平到底怎么样?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就超大和特大城市而言,80%通勤者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76%,与去年持平。

其中,超大城市平均69%,特大城市平均77%,深圳以77%的比重位居超大城市榜首。成都为70%,这一比重已连续保持三年,且高于超大城市平均值1%

图源:《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中心城区人口中,单程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上被定义为极端通勤。2022年,主要城市极端通勤比重12%,预计有超过1400万人口在承受极端通勤。而成都为14%。对比2020年数据,成都有1个百分点的增加。

图源:《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在逐年递增,三年来这一数据增加了900米,体现了成都职住分离程度在增加。

另据《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虽成都汽车保有量排名居全国第一,但在通勤高峰交通拥堵城市中,成都却排在了10名之外。

此外,在跨城迁徙规模指数排行榜上,成都以20.658的得分,排名全国第五,同比2022年增加57.75%。这反映了成都都市圈的人员流动正变得愈加频繁。

图源:《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为34%,超过广州跃升全国第一。

整体来看,成都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服务能力在超大城市中都不算差。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的面临着“通勤难”、时间距离长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成都正越变越大。突破2100万的人口总量,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下西部城市首位度提升,面积版图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座超级城市工作与生活。

第二,成都双中心城市格局。除了主城,高新区的城南CBD汇聚了众多企业企业和工作机会,吸引了从东西北面到国际城南上班的打工人。但由于房价较高,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在上班地不管买房还是租房都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去更远的地方居住,这也导致通勤时间、距离成本更高。

有位家住城北、工作在城南的上班族表示:“找个不在城南公司,才是最有效缓解通勤时长的方案。”

第三,成都都市圈壮大,跨城通勤成为一大选择。越来越多来自成都周边城市的人,成为跨城通勤的狠人。

《成都都市圈职住分布与通勤格局研究》的数据表明,德阳与眉山,是成都跨城通勤的两大来源地。

在2018年住在德阳市前往成都市就业的人口规模约为10万人,住在成都前往德阳就业的人口约7.3万人;住在眉山前往成都就业的人口约为5.6万人,反向通勤人口约为4.8万人。

有位在挑战“成都最长通勤”话题中胜出的博主,他住在遂宁,在成都上班,有人就劝他,干嘛不在公司附近租房?

他回答道,“刚结婚,想离家人更近一些,陪家人的时间更多一些”。

家离公司近的人,理由千篇一律。愿意背负更长的通勤时间的人,则是各有各的思量,各有各的无奈。

提升通勤效率和体验,成都一直在努力

近期,成都市统计局发布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数据显示,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户籍人口为1598.2万人,比2022年增加26.7万人;人口规模持续上涨,且人口增幅相较2022年几乎翻倍。

克而瑞四川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对比全国已公布数据的几个主要城市看,成都常住人口增量仍位居前列,仅次于合肥、杭州;在全国四个“两千万”级别人口城市中,成都人口增量持续领跑,彰显了城市吸引力。

成都新增的人口中,一部分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成都职场新人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最高,达到40%,高于城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其中43%职场新人居住在轨道车站800米半径内,形成面向职场新人、青年人群的轨道生活圈。

在成都生活的职场新人,轨道通勤的幸福感无疑比其它城市会更高些,成为了城市留人的一个加分项。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如何进一步提高通勤效率和体验感?应该是大家都无比关心的话题,为此成都也开出了“对症药方”。

近年来,成都在公共交通出行上加快实施一批市政交通项目,如大力实施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大道北延线、草金路、羊西线、沙西线等“环+射”骨干路网体系,持续打通市域“断头路”等,路网更加通畅。

数据显示,成都主城区的地面公交路网密度目前已达到了5.36km/k㎡,位居全国第二,而这也解释了成都为什么在通勤高峰交通拥堵城市中排在了十名之外。

在轨道交通上,成都早已是全国的地铁第四城,截至2024年4月,成都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超600公里,地铁在建里程为137千米,加上市域(郊)铁路的在建里程168.57千米,总计在建里程为305.57千米

在轨道网络不断生长的同时,成都也在大力发展TOD,目前在建的TOD数量达51个。通过以职住平衡为目标,成都在TOD项目中植入未来城市功能,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轨道与城市深度融合发展。

在提升交通治理能力上,成都借助“智慧大脑”辅助城市公交高效进行排班、发车等工作,优化乘车体验,也使得人们出行更加便捷、省心。

工作和居住是城市空间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城市结构、空间绩效和运行成本。

在推进城市职住平衡上。近年来,“回归主城”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关键词,2022年提出的“三个做优做强”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一马当先。而做强主城区,其本质还是产业回归迭代,以产业带动人口、经济。

图源:CRIC栅格地图

随着主城复苏繁荣与就业机会增多,住在成都东、西、北方向的打工人就不用一窝蜂地跑到城南去上班了。

另外,近年来围绕成都都市圈打造,同城一体化、一小时生活圈也在提速。为提升跨城通勤效率,2023年,成都都市圈全年投资630亿元,加快推进了4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其中在轨道建设方面,作为四川省内首条城际轨道交通快线,成都至资阳S3线已全面进入动车调试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开通运营。成都至眉山S5线也进入盾构施工阶段,视高站至南天府公园站开始架梁。成都至德阳S11线首台盾构机预计7月始发,目前多个站点正在紧张地进行主体结构施工。S5线和S11线均预计于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成都都市圈有望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全部区域中心城市均运营市域铁路的都市圈。

此外,2023年,成都都市圈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达10条,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而交通的完善将大大提升成都与资阳、眉山和德阳的来往与居民的出行效率,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迈入“一小时通勤圈”,让跨城通勤更加便利、频繁。

根据《成都市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将持续提升通勤效率,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至8-10公里,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

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关乎居民幸福感与城市宜居性。随着多种举措逐步落地,可以预见,成都人的“上下班路”未来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