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立高 

“这两天收获非常大,艺术赋能依山傍海的青春乡村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金秋时节,乡村乡村幸福宁海湾畔迎来了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奔赴身影,50名来自海口经济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宁海大三学生兴致勃勃地走村入户,沉浸式走访调研“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乡村的蹚出变化。

作为调研团宁海之行首站,振兴11月2日,艺术赋能同学们一踏进宁波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青春就被旅游步道碧海渔舟的乡村乡村幸福美丽风景深深吸引。当了解到这条旅游步道是奔赴沿途数十户村民自发让出约3米自家院子打造而成时,大家不由得产生了倾听渔村故事,宁海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底蕴的蹚出浓厚兴趣。

“是振兴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村民能如此团结一致支持村庄建设?”“这么多的艺术赋能艺术节点都来自于村民的集体智慧,是怎么做到的?”面对同学们的连串追问,下渔村“第一书记”应刘意热情地一一回应,带领大家环村参观了“饮水思源”“邻里廊”“渔满舱”“渔文化馆”“渔家嫂工坊”等公共空间和艺术节点,使调研团对村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说起村里的变化,应刘意不无自豪:短短两年多,下渔村以党建引领艺术振兴乡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党员干部带头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就地“微改造、精提升”村庄景观与公共空间,从一个无人、无地、无钱的“三无”村转变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整个村子实现了质的飞跃,村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村里听到最多的是,村民说自家让地和出力都是应该的,助力村庄建设人人有责。”同学刘德成说,经过调查问卷,发现这里的村民特别大气豪爽,骨子里透着海边人的正直和果敢,这个从“硬气船”“邻里廊”“忠孝广场”诸多节点就可见一斑。当他知晓下渔村乃是初唐名将薛仁贵后裔聚居地时,才感悟到这是有着一脉相承的人文渊源,似乎一切又都顺理成章。

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第二天11月3日,来到坐山面海的骆家坑村,高校调研团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美丽乡村,相比下渔村空间的逼仄,这里拥山抱海的地理环境显然更加适合旅游发展,视野也更加高远开阔。

“一路走来,地上没有一点垃圾,优美的乡村环境令人向往。”同学文灿岚说,印象最深的是当村民告诉她,这里10年前还是一个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的“养猪村”时,她被深深震撼到了。那一瞬间,她真正意识到“千万工程”的伟大之处和深远意义,体会到了这是老百姓的幸福工程,也给她做联合毕业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骆家坑村颠覆性的变化,始于2020年10月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立行的驻村打造。艺术团队在骆家坑本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微加法”,以山海生态景观资源为基调,既保留野趣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改造让该村迅速走红,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意还好吗,游客多不多?”“我们村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走进骆家坑村的绿岛咖啡屋,同学们在带队老师张奕琦、陈跃娟的带领下,不时向村民和陪同的村干部了解相关产业和村庄发展情况。张奕琦老师表示,对村庄文化历史及未来规划有了基本认识后,将为同学们乡村调研报告和毕设作品提供重要参考。

短短两天调研,宁海乡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着力推进“艺术振兴乡村”的成功实践成了同学们最生动的成长课堂。同学李保刚说,看到这些乡村旧貌换新颜以及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绚烂笑容,明白了这就是推动乡村实现共富共美的最佳写照,这次调研的一幕幕细节,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同学心里。

“这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此次跨越万里的调研学习收获满满,同学和老师都亲身体验到了浙江推进乡村振兴的不同案例和优秀做法。”本次调研行动的牵头人黄河老师说,接下来几天团队作深度调研分析后,将形成一份“深挖式”“跟踪式”的代表性调研报告,希望能发挥高校专业特长,推进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品牌IP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