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潘玉安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化”,山东手造与时俱进转化为生产力?

近年来,山东随着我国经济的文旅发展和人民精神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时尚化的观察文创产品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从新潮的踏上统文手办、盲盒,浪潮到故宫文创这类新时代的让传传统文化产品,可以看到人们日益增长的化活化需求和庞大的文创产品市场,这些产品也为当下的山东手造文创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然而,山东文创产业的文旅“野蛮生长”虽然填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观察也暴露出了当今存在的许多问题。文创产品同质化、踏上统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浪潮产品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都成为了阻碍文创产业健康发展的让传“绊脚石”。因此,如何推动文创产品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近日,随着“山东手造”工程的启动,答案已然浮出水面。

事实上,在探索传统文化赋能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文创产品高质量发展仅为一个维度。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在中国迈入“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文创产品应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只作为把玩摆设之用,文创产品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农业建设。

正如“山东手造”,其作为山东省推动传统手造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不仅迎合了文创市场的发展浪潮,已经开始在助力山东乡村振兴方面谋略,并为山东省开辟全新产业赛道带来了契机。

国产文创产品的“第二春”

随着社会上国产意识的加强,和国潮产品的推陈出新,整个传统文化新文创产业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人们更愿意为了优质的国产商品付费。

根据《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发展报告》,过去3年,非遗消费实现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非遗文创市场实现了在供给侧与消费侧的双增加:淘宝非遗店铺数量超过35000家,淘宝非遗商品年成交额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超过20%。并且消费人群规模的扩大,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已经达到亿级,85后和90后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  

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优秀非遗传统文化产业化、市场化。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原国务院扶贫办于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

跨界融合让非遗走入更多人的生活,“非遗购物节”再次点燃了非遗市场的热度,为非遗文创产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然而,在这样快速扩张的市场当中,出现的文创产品的质量却是良莠不齐。相较于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创产品本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文创市场的“野蛮生长”,文创产品本身应有的文化底蕴却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同质化、浅层化的收割“智商税”的商品。

将本该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嵌套于模式化的互联网营销手段所打造的“快销时尚”文化当中,用来收取“智商税”,则是本末倒置。这样一来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伤害,也将为正在兴起的对于“国产文创”的社会热情泼上凉水。

所以,解决文创产品同质化、浅层化是推动我国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在巨大的市场和经济价值的背后,发展非遗文创产业不仅是新时代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助力,还是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推途径。

2021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挂牌,扶贫办公室的摘牌,标志着脱贫攻坚取得最终的胜利,迈入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任务,文创产业能否踏上市场扩张的浪潮之上,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为此,山东省给出了自己的“出圈”方案。

“文化+产业”双优势蓄力

山东省作为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大省,在推行“山东手造”项目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的文化资源,是一座丰富的矿山。据统计,山东省内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排在全国第二;在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录中,山东省20个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共同公布首批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2大类别89个项目。

从产业上看,目前山东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手造”产业基数大。

山东省还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齐鲁文创+”平台,打通设计、研发、生产、人才培训等全产业链要素,打造文创产业链。

也正是因此,“山东手造”才能取得如此多亮眼的成绩,诞生了如曲阜印章、临沭柳编、肥城桃木雕等等精妙的传统手工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不彰显着山东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手工业基础。

在这当中,临沭柳编更是带来了传统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模范案例。

“临沭柳编”作为临沂地理标志品牌和产业发展的典型之一,有着长久的历史沿革,用柳枝编织的技艺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在这里出现了。并且改革开放以来,“临沭柳编”发展迅猛,从原始的民间小作坊演变成颇具规模的地方支柱产业。

截至2020年,临沭县柳编工艺品企业已达372家,全产业总产值176亿元,自营出口16.11亿元,占全国柳编结品出口的33.8%,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5.8%。

针对本地的柳编技艺,临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产业发展道路。借助“临沭柳编”地理标志这一品牌,通过创新工艺、开发新品、延长链条、做强电商等举措,“临沭柳编”已从原本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创意性新型产业体系。

同时,临沭发挥柳编产业聚集作用,推进产业扶贫纵深发展,以柳编产业规模、质量、产品转型的“三级跳”为契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柳编种植、编织技能、电商营销等就业、创业培训。

目前,临沭已在镇村建成各类柳编加工点2000余个,直接带动近10万农民就业,覆盖贫困人员7000多人,柳编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过万元。“柳编脱贫之路”也逐渐发展为“柳编振兴之路”。

除了临沭柳编之外,“山东手造”项目还将许许多多优质的传统手工文创产品带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为山东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业新赋予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