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目前正在批前公示。核轴环区湖风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东钱湖风景区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宁波

规划期限:2020年至2035年。东钱其中,景名近期为2020年至2025年,胜区远期为2026年至2035年。核轴环区湖风

风景区性质

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是宁波以湖山交迭、旷幽有序的东钱明山秀水为自然特色,以南宋石刻、景名湖乡古街、胜区水工遗迹等历史遗存为人文特色,核轴环区湖风融文化展示、宁波科普教育、东钱观光体验、景名城市休闲等功能的胜区城市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功能分区

规划将风景区划分为特别保存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及旅游服务区五大功能区。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

规划东钱湖风景区景源102个。其中,自然景源39个,人文景源63个;共包括一级景源4个,二级景源17个,三级景源40个,四级景源41个。

规划结构

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形成“一核一轴、一环五区”的规划结构。

一核:东钱湖山水景观核心;

一轴:“城湖山海”山水人文发展联系轴;

一环:环湖滨水游赏环;

五区:五大子景区,分别为陶公山-谷子湖景区、北湖-鹰山景区、南湖-韩岭景区、二灵山景区、福泉山景区。

资源分级保护

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三个层级。

一级保护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范围包括东钱湖水面区域及部分湖岸,二灵山景区的二灵寺、补陀洞天及山体部分,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占风景区面积的17.67%。

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范围包括鹰山景区除南苑花博园、纪家庄酒店外的部分,福泉山景区除茶博园外的部分,二灵山景区除钱湖宾馆、中东欧十六国等沿湖旅游服务设施外的部分,陶公山-谷子湖景区的陶公山、殷湾平满山部分,南湖-韩岭景区的湖心堆岛范围和大阳山部分,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的75.10%。

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主要为东钱湖沿湖的居民社会点建设用地以南岸线区域的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区及花博园、茶博园等区域,面积为3.44平方公里,占风景区总面积的7.23%。

景区规划

陶公山—谷子湖景区

位于风景区的西北部,面积5.61平方公里。重点对陶公村、建设村、利民村、莫枝村、殷湾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通过植入科创孵化、民宿旅游等功能,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规划预留建设“商圣堤”(需要专题论证),连接陶公岛、连心路,形成环谷子湖慢生活休闲圈;规划莫枝老街利用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改造成具有水乡风情的茶馆、商铺、古戏台等,强化“水乡码头街市”的氛围;规划国际龙舟湾区,打造中华龙舟文化传承和休闲体验地;对岳王庙景区、小八达岭、王安石公园进行整修。

北湖-鹰山景区

位于风景名胜区中部偏东,面积为10.79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好鹰山原始林木,结合鹰山山岭峰岩、塘瀑溪涧等自然山水环境,适度扩大游览范围,开展森林游憩、生态科普、山林运动、森林探险等活动索等活动;北湖结合梅湖教育小镇的建设契机,规划以植物科普教育、植物景观欣赏、湿地观鸟为主的水上植物园;沿湖兴建“三里水杉”景观林道,沿途结合慢行系统,设置滨水观景台和休息点,打造东钱湖最具原生态特色的滨湖生态游览带。

南湖-韩岭景区

位于风景名胜区南部,面积为12.04平方公里。南岸线以丰富的湖泊水景为主要景观特色,开展湖光山色游览观光和水上娱乐活动;规划揽胜岛和王公堤(需要专题论证),丰富南湖水域景观组合丰度,拓展湖区旅游空间;推动阳光沙滩、帆船运动中心、水上游艇等丰富多样亲水、滨水运动体验;规划田螺山景区以田螺姑娘的爱情传说为主线打造爱情主题公园;南部山体进行山体林相彩化处理,增加南湖岸线色彩丰度。

二灵山景区

位于风景区的东部,面积4.88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墓道石刻群、二灵寺塔、补陀洞天等的保护;梨花岙可结合现有果林资源,再现梨花盛景,并适当植入农业休闲活动;南宋石刻公园挖掘墓道石刻文化,开发南宋主题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打通东钱湖东西向主要游览通道,开辟小普陀景区—南宋石刻公园、小普陀景区—二灵寺—十里四香两条游线。

福泉山景区

位于风景区的东南部,面积14.26平方公里。重点突出湖山海奇观,完善景观石刻、亭台、游步道体系建设;保持茶海奇观,提升茶田色彩丰度;利用茶岭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增加山地游憩、户外运动等丰富茶海游憩体验;以茶文化为主题,结合大慈寺的文化底蕴,规划禅茶特色的主题景区。

典型景观规划

“湖光山色”的景观规划

沿湖岸打造建筑掩映与山水之间的整体视觉效果,保护“群山拥湖”的自然景观格局;沿湖湾岸线建设亲水栈道等连续线性景观,贯通沿岸观景游线,突出“曲折多湾”的岸线特征;增加湖山观景视角,增设塔、台等登高式观景点;结合山体对南岸线、平满山、二灵山、陶公山等进行林相彩化,丰富山体色彩景观。

“茶岭碧波”的景观规划

保护现有茶田景观,提高景观价值;开展茶海山地活动,丰富游憩体验。

“湖乡古街”的景观规划

保持 “枕水人家·黛瓦斑墙·鱼骨街巷”的传统风貌,强化湖村格局特色;控制建筑风貌,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征;重塑湖村文化景观,恢复原生生活场景。

“墓道石刻”的景观规划

在严格保护南宋墓道石刻文物建筑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建筑,实现旧文物与新生活方式的互动;提升其周边环境,不添加与文物建筑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体系

构建“一环多支”的风景区道路体系,通过风景区出入口、截流点、社会停车场等设施组织内外交通。规划设置6个出入口,包括莫枝、东钱湖大道、梅湖3个主要出入口,鄞城大道、韩岭、下水3个次要出入口。规划4个一级截流点、4个二级截流点,提供停车位4330个。规划社会停车场32个,停车位5563个。

慢行交通规划

结合自行车道组织风景区慢行交通体系,构筑单车基地—单车驿站—服务节点三级体系,规划设置单车基地2处,单车驿站6处,服务节点18处。

规划游步道线路5条,包括区域步道2条和湖区步道3条,游步道总线路长度约212.87km。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设置旅游城1处、旅游镇1处、旅游村7处、旅游点10处、服务部14处。

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规划突出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适当扩展风景游赏用地,将北湖东侧水域、小普陀景区、二灵山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域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作为特别保存区进行重点保护、涵养和维护;将福泉山及鹰山上大面积山林根据功能分区纳入为风景恢复用地和其他观光用地;根据游赏规划适当增加风景点用地,增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逐步疏解居民社会用地和未利用地,将交通与工程用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加强保护培育林地、水域等用地。